生物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作者: 时间:2024-02-25 点击数:


1 目的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发生在实验室范围内的生物安全事故的危害,指导和规范肾脏疾病发生与干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下述简称“重点实验室”)工作,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实验室的稳定和正常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验室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2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的生物安全事故是指在实验室范围内突然的,造成或可能造成实验室工作人员身体健康严重损害的传染性生物样品溢出、群体性异常反应、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出、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生物安全事故。

3 生物安全事件及涉恐事件应急预案

3.1生物安全事故分类
3.1.1 重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3.1.1.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3.1.1.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并造成传播,有可能进一步扩散;

3.1.1.3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保存的《名录》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丢失或泄漏,并有可能进一步扩散,造成人员感染。

3.1.2 一般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3.1.2.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并造成传播,有可能进一步扩散;

3.1.2.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发生《名录》规定的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丢失或泄漏,并有可能进一步扩散,造成人员感染 。

3.1.3 生物恐怖事件

本预案中生物恐怖事件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设施或菌(毒)种库(或保藏设备)被蓄意破坏;高致病性菌(毒)种或样本及其他感染性材料被告盗、被抢;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故意播散高致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出现不明原因或人为造成的火灾、断电、爆炸事故;在敏感时间、敏感地点、敏感人群中发生的蓄意投放病原微生物事件及其它可能涉及生物恐怖的事件。
3.2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3.2.1按照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工作原则,成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及生物安全事故处理应急小分队

实验室安全管理小组名单
组长:苏振宏

成员:曾小波 菌种(生物)安全负责人

(生物安全管理员)

郑元梅、韩萌(化学危险品管理员)

郑元梅 (网络安全管理员)

谌章舟(消防安全管理员)

病原微生物室生物安全事故应急小分队名单

队长:苏振宏

队员:曾小波、韩萌、郑元梅

3.2.2实验室安全管理小组各成员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组长负责预案启动、紧急决策、总协调指挥,同时为事件责任报告人,负责事件的上报。曾小波负责小组内部及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相关岗位人员负责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向队长通报情况。韩萌、郑元梅、谌章舟负责后期处置工作,该项工作由曾小波负责协调,并及时向长通报情况。

3.2.3 病原微生物应急小分队工作职责

3.2.3.1 预案启动后,及时准确达到事故处理现场;

3.2.3.2 在上级部门的统一指挥下,完成事故的前期处置;

3.2.3.3 配合相关部门处理人员,直接参与人员运送、环境消毒、菌(毒)株的取放、传播源的控制、传播途径的切断等具体工作。

3.2.3.4 负责向上级部门通报现场处置情况,并请示下一步工作方向。

3.3 积极的预防和严格的管理是减少突发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及减少事故损失的根本途径。
3.3.1 积极的预防
积极做好检验及相关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培训,要求人员工作前阅读安全手册,人员应书面确认已经接受培训,阅读并理解安全手册,保证全体人员接受过急救培训和紧急医学处理措施,工作人员根据可能接触的生物进行接种免疫。对应急装备检查是否正常,对生物危险物质漏出的控制程度的检查,对实验设备定期去污染和维护,对废弃物进行灭菌的处理处置。
3.3.2严格的管理
强调安全行为,良好的内务行为,严格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生物安全的标准操作规程

3.4应急处置预案的启动
 发生特大生物安全事故,应急小对对长在接到通知或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3.5应急反应程序
 特大生物安全事故发生后,现场的工作人员应立即将有关情况通知应急小对对长。应急小对对长接到报告后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应急小成员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同时学院负责人做首次报告。
 小成员到达现场后,对现场进行事故的调查和评估,按实际情况及自己工作职责进行应急处置。对潜在重大生物危害性气溶胶的释出(在生物安全柜以外),为迅速减少污染浓度,增加换气次数。现场人员要对污染空间进行消毒。在消毒后,所有现场人员立即有序撤离相关污染区域;进行体表消毒和淋浴,封闭实验室。任何现场暴露人员都应接受医学咨询和隔离观察,并采取有适当的预防治疗措施。为了让气溶胶被排走和较大的粒子沉降,至少1小时内不能有人进入房间。如果实验室没有中央空调排风系统,需要推迟24小时后进入。同时应当张贴“禁止进入”的标志。封闭24小时后,按规定进行善后处理。
 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事件当事人和实验室写出事故经过和危险评价报告呈队长,并记录归档;任何现场暴露人员都应接受医学咨询和隔离观察,并采取有适当的预防治疗措施,应急小立即与人员家长、家属进行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
 小对对长在此过程中对院领导做进程报告,包括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原因或可能因素,已经或准备采取的整改措施。同时对首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
3.6后期处置
3.6.1善后处置
 对事故点的场所、废弃物、设施进行彻底消毒,对生物样品迅速销毁;组织专家查清原由;对周围一定距离范围内的植物、动物、土壤和水环境进行监控,直至解除封锁。对于人

畜共患的生物样品,应对事故涉及的当事人群进行强制隔离观察。对于实验作类似处理。

3.6.2调查总结
 事故发生后要对事故原因进行详细调查,做出书面总结,认真吸取教训,做好防范工作。
事件处理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应急小对对长向卫计委及院领导做结案报告。包括事件的基本情况、事件产生的原因、应急处置过程中各阶段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功效、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几整改情况,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版权所有:肾脏疾病发生与干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地址:湖北黄石市桂林北路16号  邮政编码:435003  邮箱:rdpi123@hbpu.edu.cn